张田勘

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。中国以9金4银2铜成绩排名第三,中国队的金牌和奖牌数超过以往历次冬奥会,也意味着中国拿冠军和奖牌的冬奥运动员人数增长了。

与此同时,一组照片在社交平台走红,冬奥会冠军徐梦桃、范可新、周洋的家庭故事让人深受触动。三张老照片,打破了很多人对冰雪运动“离普通家庭很遥远,雪上项目尤甚”的看法。冠军标志着最高运动水平,冠军数量多也表明整体竞技水平较高,更是综合实力的体现。那么,冠军是如何培养的?

徐梦桃、范可新、周洋这几位冠军就代表了中国培养冠军的一种成功路径,他们的冠军梦和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紧密联系。以徐梦桃为例,徐梦桃成长的徐家老房子在鞍山湖南街金石榴超市南墙外,不到40平方米。在这里,徐梦桃爸爸经营了20多年的烧烤店,以前是露天大排档,后来借钱开了个小店。父母一直都是靠烧烤支持着徐梦桃的训练,并撑起了女儿的冠军梦。每次徐梦桃回家,晚上都会到店里帮忙。

因为在困境中长大,所以他们很早就萌生出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愿望。在一段语音中,少年范可新对妈妈说:“我就想我自己拼,拼到底能当上冠军,让你们过上好日子。”这个录音让周洋感同身受。周洋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冠后也说过相似的话:“拿了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。首先肯定会让自己更有信心,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过得更好一点。”

不只是冰雪运动员,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也如此。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女子10米跳台金牌的全红婵早在7岁开始练跳水时就明白,跳水有可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。在拿下全国跳水冠军赛冠军时,全红婵就坦言:“妈妈看病需要很多钱,我也要努力赚钱,好寄回去给她看病。”无独有偶,巴西足球队那些参加过世界杯的球员中,绝大部分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,他们从小生活在贫民窟,而且巴西男足也出巨星,如济科、卡卡、罗马里奥、罗纳尔多等,他们都是因为踢球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才拼命练球。

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。要成为冠军,首先得有强烈的动机,支撑和鼓励运动员在困难中不动摇不彷徨。条条道路通罗马,培养冠军同样如此。比起范可新、全红婵等草根类冠军来,谷爱凌及类似的运动员又是另一种培养之道。他们有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,不需要通过成为冠军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,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训练、克服困难,主要是兴趣和热爱使然。

财富和培养冠军是必要不充分关系。即便没有良好的家庭条件支持,运动员也可以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取得成功。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,运动员需要经历漫长的训练之路。在这一过程中,考验着每一名运动员的意志品质,需要运动员能够专心致志、坚持到底。取得好的成绩来之不易,不仅仅是因为竞争激烈,更因为在训练过程中的诸多不易。

培养冠军不只是要看动机、是否能吃苦和有坚强的意志品质,还要看是否有从事竞技体育的先天条件。范可新等人都是在初学时得到教练的检测和认可,才被选上从事滑冰滑雪运动的。因此,按照现实的条件和国情培养冠军和运动员,或许会让未来有更多的冠军脱颖而出,有更多像徐梦桃、范可新、周洋和全红婵那样的冠军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