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上,中国选手闫文港以4分01秒77的总成绩斩获铜牌。这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历史上获得的首枚钢架雪车奖牌,实现了我们在这一项目上的“零的突破”。

在奥运会赛场上,金牌得主无疑是众人瞩目的中心。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,能一举拿下金牌者,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,也需要最好的临场状态。我们当然要为金牌得主点赞,但登上领奖台的,还有银牌和铜牌得主,他们的表现同样精彩,同样值得称赞。

尤其是在钢架雪车这类中国队比较薄弱的项目上,能获得铜牌,其实就已经是“成功的一大步”,的确可喜可贺。有人戏称钢架雪车这个项目为“肉包铁”:运动员在比赛中,需要紧紧趴在雪车上,然后从落差超百米的覆冰赛道俯冲而下,最高时速超过130公里,稍有不慎,就会受伤。

在比赛现场是这样,在日常训练中,同样如此,参加这一项目的健儿,难免会有负伤经历。观众能看到的是运动员的精彩表现,看不到的是他们的艰苦付出和日复一日的训练,而后者正是他们能走上冬奥赛场的必由之路。

当然,除了超强的决心,吃苦耐劳的意志,中国队能在不熟悉、不擅长的领域斩获铜牌,也得益于科学的训练方法与科技力量。在站上领奖台后,闫文港也不忘感谢国家和团队创造的优越训练条件和训练环境。据报道,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“冰屋”,从夏天到冬天都可以训练赛道出发,帮助运动员完善出发阶段的各项技术动作细节。数字摄像头、风洞等先进设备,也为运动员掌握技术要领助力。

我们在钢架雪车项目上“零的突破”,看似是一小步,其实是“成功的一大步”。对中国队来说,夺取金牌,固然是参加比赛的重要目标,但不是唯一目标。无论是在一些不具备优势的项目上获得铜牌,还是没有获得奖牌,只是分数排名上有所进步,都是值得肯定的成绩。

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”那些我们擅长的项目,也是前辈经验积累的结果,也需要逐步由弱变强的过程。所有的金牌,都离不开长期艰辛的努力,建立在之前获得银牌、铜牌的基础上。我们要看到胜利背后的付出,要理解成功之前的积累,即便一时没有获得最好的成绩,也不必陷入悲观与抱怨,而要振作精神、重新再来。

本届冬奥会,中国队共有35个小项系首次参赛,这其中不乏我们不具备优势的项目。参赛运动员只要努力拼搏、公平竞争,就应该赢得人们的尊敬。每个国家的队伍实力有差距,同一支队伍里的选手水平也不尽相同。只要运动员聚集在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——更团结”的奥林匹克格言下,不断追求自我超越,努力在比赛中展现最好状态,就能享受到冬奥会的激情与快乐。

2022年02月14日 06 版